走廊里办公的校长遇见了什么? | 头条
今天,只要我们打开卫星地图,看见有几栋四四方方的四五层大楼,楼前或者楼后有一块空地(还有一圈红红的跑道),你就知道这里肯定是学校。
唯一区别是,条件好的学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,有宽阔平整的操场,有各种多媒体教室,有宿舍食堂,更好的学校有各种专业运动场馆,各种高端的实验室。
基本上,在我们心目中,上学这件事,就等同于坐在教室听讲,加去操场玩,再去宿舍睡觉或者食堂吃饭,学校的空间就四个:教室、操场、宿舍、食堂。然而,一个孩子去学校,只是去各种屋子上课吗?
回忆一下小时候,我们最开心的事情,是上课铃响进到某个屋子里去呢,还是下课铃响从某个屋子里出来?孩子们进了学校,他要做很多事情,他要交往,交往是群居动物的本能,是人的天性。
孩子应该在交往中长大,良好的交往环境是好教育的基础,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这样的环境。
今天,我们习惯于讲校园环境而不说校舍条件,校舍和校园的区别在于:“舍”,强调屋子的内部功能,只要有资金,舍的功能越单一就显得越专业,越封闭就显得越专注;但是“园”强调的则是屋子和屋子之间的关系,空间和空间的关系,以及人与屋子和空间的关系。
如果屋与屋之间空的部分只是解决了交通问题,间隔问题和采光问题,那就没有任何教育意义。
很喜欢《童年》的歌词,他以孩子的视角环顾四周,看到这么多东西,池塘、知了、秋千、蝴蝶,他能看到眼前的黑板和老师,还能看到窗外隔壁班的女孩。
回想我自己上过的村小,也有校舍,但是没有天花,没有墙,一下雨上课就得打着伞,隔壁家的猪也经常跑到教室里,和我们做同桌……其实,挺好玩儿的。我们发现,有情怀有故事的,学生喜欢的校园,一定是在他们的前后左右,所有空间都和他有关系的校园。这似乎也指向一点,好的学校,一定有更愉悦的人际关系和自由度更高的模糊边界。
我想通过几个故事,跟大家分享学校的空间环境和人际关系。
楼道上的校长办公室
有一天,我在操场散步,忽然发现两个小女生一路尾随着我,我拐弯她拐弯,我快她快,我慢她慢。我停下来问:“有事吗?”说:“没事,我们就是没见过校长。”
这就是现实,很多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,可能都没见过校长。很多校长,全校师生都不知道他今天在不在学校,他的灵魂在校园里飘荡,但你见不到肉身,甚至听说有的校长进出学校还有专门通道。
学生见校长,大概只有两个机会:第一,你获大奖了,校长给你发个证,握个手;第二,你犯大错了,校长找你谈个话,训一顿。平日里别说学生,连副校长想见校长都不容易。
两位女生的话对我触动很大,我不能躲在办公室里不见人,得出来让大家见着。于是,我在楼道建了个办公室,把书搬到楼道里,所有工作在这处理。第一周,孩子们像看大猩猩一样看我,老师也是,躲得远远的,沿着墙边走,这个状态,就是之前十年的教育带给他们的,见了校长就得这么走。
过了两个星期,老鼠们看我这只猫也不怎么咬人,渐渐不怕了,还凑过来问:“猫,您干什么呢?”“我看书呢。”“什么书?我能看一下吗?”“好呀。”
很快,这个地方就被老师和学生霸占了,一年之后不得不搬回以前的办公室。在楼道上,我用了一年的时间,讲语文,讲诗词,搜肠刮肚讲我所知道的那点东西;师生们走过路过,想听就听,不听就赶他的路。
后来,有老师问:“我能在这里开一讲吗?”“可以呀。”老师们讲中美关系的,有讲数学好玩的……学生来了:“校长,我们能来讲吗?”孩子们有喜欢《三国》的,有精于动漫的……家长也来了:“校长,我们能讲吗?”家长里有做警察的,有做医生的,有开网店的……于是楼道变成了课堂,渐渐成了校园里的文化高地和精神圣地。
只有那些可以改变人的行为,改善人的关系的空间,才是教育的空间。
2
拆掉反人类的图书馆门禁
政府采购图书馆装修设备,少不了一个核心件,门禁,一个门禁十几万元。我跨步站在门禁中间,我就设想有一天,黄校长进去看书,一着急拿着书就走,这时门禁响了:“嘀——”全馆师生和管理员齐刷刷看着我,就差喊“抓贼”了。
那场面我非得钻地缝不可。请问大家,这个人不管他是校长,是老师,还是学生,是家长,他这辈子还会第二次踏进这个图书馆吗?
于是,我做了一个大胆决定:拆掉门禁。书嘛,随便看,随便拿。为什么就不能给予读者一份起码的信任呢?怎么就那么不相信自己教育出来的学生呢?
馆长严肃地对我说:“丢书了怎么办?”我说:“每个月丢多少,你算一下钱,从我工资里扣。”一本书二三十元,我还赔得起。赔到我工资不够扣的时候,各位就会发现,我的学校肯定已经是世界名校了。遗憾的是,我们的大多数校园,并不怎么丢书,它老丢手机。
后来,我又建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校长书房。校长书房只是个名字,老师学生都可以来。我记得有个高一女生,天天中午来这里练字,她把自己的笔墨纸砚都放在书房里;写好的字也都留在书房。正好,我常常在书房接待客人,顺手就能挑几幅作品赠送来宾。多好!
好的校园,它的空间一定属于所有人;好的教育,一定是让人无拘无束的。曾经参观过一所学校,他们也在校园里建了一些“空间”,有演讲用的,有展示用的,很奢华。校长告诉我,学校每周都会挑选优秀的学生到这里来向全校师生展示。我听着却是喜忧参半。
在座各位当年都应该是优秀生吧,你体会过非优秀生的心态吗?比如说学校的颁奖典礼,一人领奖,百人观看;试问,那九十九个负责为他人鼓掌的人,心里作何感想呢?所以,我觉得无论是图书馆还是校长的书房,学校的所有空间都应该是自由的,应该属于学校的所有人,这个与是否优秀无关。
边界的存在前提,就是“不信任”。缺乏基本信任的教育,是好不了的。
3
学校最浪费的地方在哪?
各位有没有想过,校园建筑最浪费的地方在哪里?是食堂!很多食堂动不动几千平米几层楼,但是使用时间多长呢?一日三餐,每餐半个小时,全天一个半小时;为了这一个半小时,造价几千万甚至上亿的餐厅大楼就搁这儿闲着了。
能不能把食堂利用起来?比如我把餐桌做得好一点儿,让它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,全天开放。吃饭照吃,除此之外的自习课、活动时间、休闲时间、周末时间、节假日时间,学生可以到这儿来学习,让它变成一个超级自习室。
尤其是住校学生的晚自习集中在这里,千八百个学生,一两个老师守着够了,并且慢慢地就不用老师看了。你要知道,人在什么情况下表现最自律?人越多的地方越自律,人群越陌生的环境越自律。
为什么今天开会,会场秩序这么好,因为大家互相都很陌生;为什么学校开全体教师大会时秩序很难?大家太熟了。但是你在一个几百上千人的大空间里,你一个高一学生在一群学长学姐的环境里,要想说一句话,几百上千人听见了,有几百上千双鄙视的眼神会杀死你,那是陌生的眼神,还是陌生的学姐学妹的眼神,你敢?
空间,是可以带上教育意义的;被合理利用了的空间,本身就是一个优质的教育资源:空间可以是教材,可以是教法,甚至可以就是教师。
4
学校楼顶上的农田
人和自然的边界在哪里?人和社会生活的边界在哪里?北京四中房山分校的屋顶农田,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。
自然生态、乡村教育等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似乎很难执行,于是我们把楼顶利用起来,堆上土,种上麦子,种上菜。既隔热又绿化,人和自然的鸿沟,人和生活的壁垒就消除了。校园,再不是个象牙塔。
有位领导参观的时候很犀利地问我:“这么小块地,能教会学生种麦子吗?”我说:“抱歉,我没能招来会种麦子的老师,也没有那么多课时来种麦子。只能带领学生参与几个环节,比如播种,浇肥,收割。”他说:“那岂不是形式大于内容?”我说:“种麦子的学生有农职院和农业大学培养,我要培养的是尊重自然、认识自然、懂得劳动和认识生活的人。”教育,它本身就是一个形式大于内容的事情啊。
教室外飞来的情书
学校在教室外面摆了很多大小不一的桌子椅子。一天,一位高三学生下课走出教室,忽然发现墙边的桌子上摆了几盒巧克力,下面还压着几张纸。他拿起来,读完,痛哭流涕,然后跑去班里喊所有人来看。
怎么回事呢?原来是临近高考,有几个高一高二同学写给学长学姐的高考加油信。哎呀,这把老大哥老大姐那个感动的啊,哪好意思不好好学习呀。(比你搞多大的誓师会都管用。)然而,这样的事情,它必须发生在公共空间,必须发生在人们“走过路过”的地方。如果贴在宣传栏上再组织人去看,就没意思了。
玩毛毛虫的坏男生
最后,讲一个毛毛虫的故事。有一天,我在操场发现两个平时调皮捣蛋的初二男生趴在草地上玩毛毛虫。我以为他们看见我会赶紧跑掉,可是没有。我转第二圈、第三圈,他们还在那儿。我得对他们说点什么或做点什么了,教育者面对问题是一定要表态的。
我走过去,刚想开口,那些话都已经到了嘴边,但我转念一想,说了不也等于白说吗,赶紧闭嘴。我趴下去,看他们究竟是怎么玩的。
趴下去之后,我就想,必定能找个契机来教育教育他们,这可是个活生生的教材啊:生命教育,他们一定会把毛毛虫折磨得生不如死,要不然怎么那么高兴?可是,大半天过去,人家也没弄死虫子啊,只是当宠物一样游戏。
我只好琢磨第二个教材:一看时间,快上课了,如果听到打铃声还在玩,我就当场给他来一堂义正辞严的“时间管理”课。结果铃声刚一响,两个男孩站起来就往教室跑,边跑边回头:“校长您自己慢慢玩啊,我上课去了。”我穿着西服趴在泥地里,这趟算是白干了。
我更想说的是,在这两个流产的课堂之间,两个小孩突然问:校长,这叫什么虫?我一个教语文的,只能叫“毛毛虫”,很柔软很美丽的毛毛虫,我可以加十个形容词前缀,却不能回答它究竟叫什么虫。在学生眼里像百科全书的校长,结果一问三不知,是不是很可怜,很尴尬?
当教育者的边界狭小到一定的程度,小成了习惯和传统,就很容易蜷缩在自己的蜗牛壳里,见哪个学生的样子都难受,看哪个学生的行为都不舒服。
我想,学校里的边界,人和人的关系,最美不过彼此看见,彼此遇见。彼此遇见,良性互动的人际关系就变成了教育的资源。其实,好的校园,好的教育,无外乎这样,既要满足上课的需要,也要让他们有意外惊喜,还要让厌学的孩子和怎么努力也学不好的孩子,都能够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。
最后,我想分享三句话。
第一,差异即环境。校园空间要让不同的人在一起,而不是进行分门别类后,置于不同的空间;
第二,共享即平等。校园空间属于所有人,要让所有人都有尊严,都感到被尊重和被信任;
第三,遇见即成长。好的校园空间要能够让优秀被彼此看见,而优秀就会在人与人之间传递。
个人经验,欢迎批评。谢谢!
▼
“新校长传媒”投稿邮箱:
2594889720@qq.com
你可能会感兴趣
责编 | 陶小玮、芋圆
排版 | 刘双
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